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走進達州 > 行在達州
●隆冬初春,喜訊傳來!
位于秦巴區域中心的達州市,2017年GDP達到1583.94億元,增速近4年首次“跑贏”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322.13億元,增長3.8%,增速與全省持平;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43元,增長9.6%,增速高于全省0.5個百分點,排全省第8位。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由2012年的2.4:1下降為2017年的2.2:1。
黨的十八大以來,達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農業強市為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用脫貧攻堅統攬“三農”工作和縣域發展全局,大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連片扶貧攻堅、農業農村體制改革五大工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務實創新、聚力奮進,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達州正快步邁進農業強市。
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
按照“抓二產促一產帶三產”理念,抓基礎、建基地、強機制;推進加工、貿易、農旅同步發展。特色種植業已建成標準化基地220萬畝,培育重點龍頭企業148家,實現銷售收入120.4億元,農產品加工率上升至50%,商品率達60%,三品一標等名優品牌330個。
突出富硒、綠色、生態、有機特色,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從單一的傳統種養業逐漸向農業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帶和區域布局加快形成。
(一)基地規模化。全面提升優質糧油、富硒茶葉、優質水果、特色養殖、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水平,同步推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打造三產融合示范園區。糧食產量296.06萬噸,全省第二;油料作物產量34.01萬噸,全省第一。特色種植業已建成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及萬畝億元示范區30個,成功創建2個省級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9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一牌三化”(品牌+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基地種植面積220萬畝;肉類產量50萬噸,優質生豬、蜀宣花牛、舊院黑雞、開江鵝鴨等一批特色養殖業的養殖規模和品牌影響力快速提升。
(二)加工精深化。農產品加工水平、企業規模、產品質量、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帶動農戶增收能力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率上升至50%。農民從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中獲利、務工人數和工資報酬較快增長。培育重點龍頭企業148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24家,實現銷售收入120.4億元;培育示范合作社省級62家、市級93家,省級家庭農場18家。建成通川、大竹、渠縣、開江4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入駐重點企業80家,初步實現農產品加工企業集聚、集群發展。加工貿易企業的現代管理水平、品牌意識、質量安全、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快速提升。
(三)貿易市場化。農產品冷鏈、物流及電子商務發展快,商品率達60%。“農村淘寶”、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逐步在農村布點聯網。萬源市、渠縣、宣漢縣、通川區等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達州菜籃子”、“城鄉通”等電商平臺投入運營,網購網銷達20億元。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出口已突破1億美元,其中四川花萼綠色食品常年簽約歐盟訂單1100萬歐元。東柳醪糟、玉竹麻業產品已出口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國家。
(四)產品品牌化。各級、各部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職業農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及品牌意識逐步增強,從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監管力度大幅提升。成功創建中國馳名商標4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50個,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21個,名列全省第一;四川省名牌產品36個、四川省著名商標30個、綠色產品21個、有機產品15個、無公害產品178個。舊院黑雞、巴山雀舌、燈影牛肉、大竹醪糟等一批達州農產品享譽國際。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達到新水平
“一年接著一年干、一片連著一片建”,建成農建綜合示范區88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73.52萬畝,全市274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油(水泥)路,健身廣場、便民超市、衛生室、文化室等“1+6”公共服務中心配套完善。
落后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然是達州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最大的短板,為此,達州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創新開展農建綜合示范區建設,從根本上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一)實施水利大提升行動。大力推進“3+10+1”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土溪口、雙河口等6座大中型水庫建設;繼續推進固軍大型水庫和李家梁、白兔、斑竹溝3座中型水庫前期工作;推進寶石橋水庫等8個已成中型灌區渠道配套改造。依托水利建設項目,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排灌溝渠、提灌設施、塘堰建設。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全面推廣管道灌溉、噴灌、滴灌及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
(二)建設農建綜合示范區。從2014年起,每年各縣(市、區)建設面積不低于3萬畝的農建綜合示范區1個,按照“一年接著一年干、一片連著一片建”的工作思路,堅持高標準規劃,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四區合一”(田區、業區、景區、社區)模式高質量建設,同步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配套完善水網、路網、田網、林網“四網”,提升農田排灌、土壤培肥和農機作業能力,著力解決行路難、用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突出問題。已連續推進4年,累計投入資金近240億元,面積達88萬畝。開江“稻田+”,渠縣柑桔、花椒,大竹中藥材、茶葉等“產業+新村+文化+旅游+電商”五位一體發展勢頭強勁,切實有效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三)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建設,統籌推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代辦服務、環境治理、社會治安“五進村”。探索建立村民理事會、社區物業管理委員會等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構,完善鄉規民約約束機制。實現健身廣場、便民超市、衛生室、文化室等“1+6”公共服務中心全覆蓋。
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邁出新步伐
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目標,建成幸福美麗新村1008個、扶貧新村484個,創建省級“四好村”144個、市級“四好村”823個,連續舉辦五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
達州把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連續舉辦五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把新農村文藝展演打造成全國知名文化品牌。
(一)突出規劃引領,繪就新村發展新藍圖。按照“全域、全程、全面”的理念,聘請專業機構科學編制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規劃,科學定位發展主題,深挖村莊歷史底蘊,突出鄉村味道,確保田區夯基礎、業區推產業、景區優環境、社區促和諧,產村融合發展。
(二)夯實基礎配套,構建新村建設新風貌。按照先基建、再配套的方式,把“山水林田路、機電氣園房”作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步推進“水相連、田成片、路相通、林成網”建設,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市2747個行政村水泥路、自來水等基礎設施戶戶通達。
(三)發展特色產業,夯實新村發展新格局。“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突出建基地、強龍頭、創品牌、“互聯網+農業”戰略,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建成方斗食用菌、開江蓮藕、廟壩秦王桃、渠南柑桔等一批產值超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四)注重農旅融合,開辟新村發展新路子。按照“一個幸福美麗新村就是一個鄉村旅游景區”思路,建設一批現代農業莊園、農業主題公園、農業風情小鎮、農業科普園,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勞動變運動、空氣聚人氣。相繼打造出了宣漢洋烈水鄉、開江寶塔荷香、渠縣碧瑤莊園、下八米巖花海等一批旅游文化品牌的“時尚”新村。
(五)培育文明鄉風,豐富新村建設新內涵。始終把提升農民素質、激發內生動力作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引入城市社區管理機制,形成村民約定、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全面開展“四好村”創建活動,讓村民們爭做有文化、懂技術、明法理、守紀律的新型農民,營造平等、和睦、友愛的家庭關系和團結、互助、融洽的鄰里關系。
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頒證,逐步建立1個市級、8個縣級、48個鄉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所);放活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142萬畝、托管土地11.38萬畝;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基金3.57億元和產業扶持基金3.34億元。
堅持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6+10”、“1381”、“12316”等農村改革工程。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農村資金互助、“六權同確”等一系列改革事項走在全省前列。
(一)以“確權頒證”為基礎,不斷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產權明確了,經營權放活了,農村發展就有了活力,群眾增收的門路就越走越寬了。達州按照“五個統一”標準推進“六權同確”,基本完成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集體林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引導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互換并地等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累計流轉土地142萬畝、托管土地11.38萬畝。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合作社或公司制村集體經濟組織299個,全市50%以上的村有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
(二)以“培育主體”為抓手,持續強化現代農業支撐。農業農村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人”。達州堅持規范一批、引進一批、培育一批等方式,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集聚,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激發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允許在職農技人員帶薪離崗、兼職兼薪等方式到農村去領辦經濟實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累計495名農業科技人員,申報涉農創新創業項目206個,政府兌現產業扶持獎勵資金1150萬元,真正把農業科技“種”進了田間地頭。
(三)以“轉變方式”為手段,創新投融資機制。創新財政投入機制、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支持三管齊下,著力解決農業發展
中“錢”的問題。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基金3.57億元和產業扶持基金3.34億元,發放借款2.17億元。探索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累計發放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1.42億元、林權抵押貸款1.05億元、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11萬元。建成了6家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省級2家),累計發放貸款247筆、3048萬元。
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
科學確立“13221”脫貧攻堅工作思路,編制實施“22+1”扶貧專項,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78.53萬減少到去年底的19.98萬,貧困發生率由14.25%下降到3.67%,通川區實現摘帽。2017年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推進會在達州召開。
按照中央、省委關于脫貧攻堅的安排部署,達州科學確立“13221”脫貧攻堅工作思路,即堅持“用脫貧攻堅統攬‘三農’工作和縣域發展全局”這一理念為統攬,打好基礎設施、產業培育、民生保障“三大攻堅戰”,建好資金項目統籌管理和數據信息智能管理“兩大平臺”,強化宣傳引導和督導考核“兩個抓手”,最終圓滿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2017年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推進會在達州召開,這既是對達州近年來扶貧工作的肯定,也是達州市鉚足干勁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步伐的一個縮影。
(一)創新建設脫貧攻堅引領區。達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設“脫貧攻堅引領區”,先后建成7個區域布局合理、基礎配套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群眾增收明顯的引領示范區,來引領農村改革、引領產業發展、引領農村文明新風建設,增強輻射帶動效應,促進了區域整體脫貧奔康。引領區內連片發展特色優勢產業10.3萬畝,水、路、田、林“四網”配套完善,37個貧困村順利退出、1.8634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成為全省脫貧攻堅一大亮點。
(二)聚焦目標匯聚攻堅合力。人心齊,泰山移。達州聚焦2019年底全市78.53萬貧困人口、82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目標,科學編制“22+1”扶貧專項實施方案。堅持市、縣、鄉黨政“一把手”“雙組長”負責制,層層簽訂《脫貧攻堅目標責任書》。通過增設編制人員組建脫貧攻堅辦,領導率先垂范蹲點督導,加大財政投入整合項目支持,建立風險基金發放小額信貸,引導工商資本積極參與等多種形式匯聚攻堅合力,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實施三大會戰補齊短板。改窮貌,換新顏。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達州打響基礎、產業、民生“三大攻堅戰”。以路、水、電、廣、網為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窮貌”;以種、養、加、銷、游為重點,培育農村產業“拔窮根”;以吃、穿、住、醫、教為重點,切實保障民生“兜窮底”。11.2萬名貧困戶落實了產業項目,發展特色種植業103.36萬畝,457個村文化室、衛生室全覆蓋,317個貧困村建立了電商服務站點,22678戶貧困戶完成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48803人。
農業強市基礎已夯實、架子已構建,未來5年,達州將全面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幸福美麗達州翹首以待!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開局年”是全市8個活動年之一。2018年全市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市委四屆五次全會精神,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突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扣“四個好”總目標,按照“1257”工作思路,即“1”以鄉村振興戰略統領全市“三農”工作;“2”突出脫貧攻堅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大抓手;“5”建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農建綜合示范區、幸福美麗新村示范區、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和脫貧攻堅引領區“五區”;“7”實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生態綠色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改革攻堅、鄉村治理建設和精準脫貧決戰“七大行動”。統籌推進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推動我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全力打造達州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升級版”,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讓達州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鮮文 覃鵬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