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走進達州 > 住在達州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通川區財政局不斷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有效加強扶貧資金使用監管,為全面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無中生有”
“荒山”變“景區”
“現在我們的房前屋后都非常干凈,規?;蛟旌?,里里外外也都更漂亮了?!痹谕ù▍^青寧鎮紅專村7組,年過花甲的村民喻明乾樂呵呵地說:“現在出門有路燈,大家衛生習慣也變得更好,日子越過越好了?!?/p>
近年來,通川區財政局年均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4億元以上,規范整治農村庭院環境,遵循“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風貌塑造”原則,通過“舊材新用、廢物利用”,巧妙運用磚、瓦、竹、石、木等本地元素,完善庭院公共配套,大力推進“六化兩園”建設,有效解決了農村房前屋后臟亂差的頑疾,并成功申報國家級傳統村落4個、省級傳統村落5個。
同時,該局始終將專項扶貧資金投入作為優先保障重點,不斷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截至9月底,該區今年已投入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6億元,較上年全年增長6.8%。
該區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最重大的使命,統籌聯動聚合力,按照“抓二帶一促三”思路,將都市休閑、鄉村體驗、民俗文化和紅色旅游融為一體,引進文旅產業大企業、大集團,重點打造了青寧云門天寨、金石云頂野生動物園、磐石旅游區等農文旅項目20余個,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省市級農業主題公園3個、省級休閑農莊2個。
2017年,該區在荒山荒坡建設美麗景區,“無中生有”發展空中草原、野生動物園等。同時,大力發展梨花節、李花節、牡丹花節、草莓節、藍莓節等節會經濟,不僅帶動農村群眾增收致富,更讓通川農業特色、農業品牌享譽省內外,青脆李等農副產品更是遠銷北上廣等地區。
文旅融合
“小產區”變“大名片”
要致富,產業是關鍵。通川區按照“統籌城鄉、全域發展”工作取向,緊扣“127”發展戰略,緊緊扭住產業發展,把產業發展作為最長效的保障,堅持三產融合,凝心聚力發展特色產業,先后出臺了《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暫行獎補辦法》《達州市通川區鄉村產業獎補扶持試行辦法》等激勵政策,向村集體注入產業扶持資金50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20余億元,立足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環鳳脆李、草莓、藍莓等特色產業3.3萬畝,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62個,帶動1679戶貧困群眾增收。
該區堅持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產業扶貧新路子,蒲家萬畝藍莓主題公園、金石云頂野生動物園等農旅項目相繼建成運營,輻射帶動1.5萬余名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同時,緊緊圍繞基礎農業、健康農業、智慧農業、園區農業“四個農業”,推動農業生產“小產區”向精致農業“大名片”轉變。在財政重視支持下,該區出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進方案》,大力發展“一李兩莓”(青脆李、草莓、藍莓),成功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21個、特色產業基地39個、農文旅項目25個,基本實現鄉鄉有園區、村村有產業、組組有基地、戶戶有庭院。
目前,“環鳳脆李”種植以鳳北街道田家塝村、插旗山村、張金村和羅江鎮金鳳村為核心,現已發展至6個鄉鎮、37個村,成立19個專合社,種植面積達3萬畝,掛果面積2.7萬畝,年產量達3.3萬噸,年產值2.4億元?!碍h鳳脆李”產業正向規?;?、品牌化不斷推進,已成為農民脫貧奔康、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多年前,通川區磐石鎮的草莓產業還存在規模小、不集中、沒特色、口感差的尷尬局面?!蓖ù▍^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不斷探索,該區積極引入外來資本、技術、銷售渠道,按照“科技興農、富民強村”理念進行發展,草莓產業由此成為通川的一張靚麗名片。
近年來,磐石鎮先后引進業主60余家、流轉土地1.5萬余畝發展草莓種植,年產值達3億元,形成了以“譚家溝脫貧攻堅引領區、帝森農業園、草莓主題公園、盛世家園、康養田園和月湖游樂園”六園引領的旅游業態新格局,園區內的游步道、河道景觀、秦巴農耕文化博覽館、智能溫室大棚、水上體驗中心、草莓故事館、田園大舞臺等設施一應俱全。
通川區堅持“產村、產旅、產網”融合模式發展秦巴藍莓現代農業園區,并有效吸收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專項資金入股,建立“企業+村集體+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產村融合”活力迸發。目前,秦巴藍莓現代農業園區受益農戶達2433戶8500余人。
據了解,2017年底,通川區累計實現45個貧困村退出、2萬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2018年6月,該區被評為全省“摘帽工作先進縣”,同年8月,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今年3月,被命名為“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市、區)”。(桂丹倪 陳小玲 蒲正杰 )